好书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书大全 > 心理学类

《意识光谱》肯•威尔伯书籍推荐

2020-05-24 10:30:53好书推荐编辑:拥你久暖

意识光谱书籍推荐理由在线听

00:00 13:40

《意识光谱》肯•威尔伯书籍推荐3V1好书推荐

推荐《意识光谱》书籍的理由

颠覆对人类已知意识领域的理解,已整合的态度宏观建构了人类意识的层面,这部书未来的影响必将推动人类的进化过程。3V1好书推荐

超个人心理学是东方的高层心理学和西方的深度心理学的整合。3V1好书推荐

大脑91%的潜能处于沉睡中,它属于右脑的直觉、直观力领域,必须在思维静止下来进入高层禅定境界时,才能把右脑的潜力开发出来。3V1好书推荐

嬉皮运动不只是表面的嗑药或逃避世俗的状态,它背后带有强大的灵性复兴意味。3V1好书推荐

超个人心理学家不但具有科学训练背景,同时也都是禅修者。他们秉持佛陀最原始的、亲身实证的精神来发现宇宙的终极实相。他们不仅是科学家,还是神秘主义者和好老师。3V1好书推荐

我们大部分人所处的是一个粗钝的物质次元,我们的眼耳鼻舌目前所能看到、听闻的现象,都还是在感官接收的波长限制之下的"幻象"。大部分人都没有探索到最深的实相,也就是终极实相。3V1好书推荐

一旦悟进这个终极实相,我们就可以说进入了佛教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菩提的境界。一旦证入此境界,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会是截然不同的、180度的翻转,就像一只蝴蝶,从一只蛹蜕变成一个美丽的蝴蝶。而这是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现在的头脑的逻辑思维没有办法思量的境界。3V1好书推荐

那么超个人心理学是在研究什么呢?超个人心理学所处理的是往高层意识发展的心理学。3V1好书推荐

换言之就是把西方多年来,从荣格、弗洛伊德、行为科学派到精神分析派、个人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的专家们所看到的人类的意识往高峰经验发展的研究,整合了精神分析、行为学派所处理的人类阴影面、心理层面、阴暗面、负面的精神或是心理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心理学的研究。3V1好书推荐

所以,所谓的超个人心理学,是整合了“高层心理学”跟“深度心理学”两种途径,事实上也是东方的高层心理学和西方的深度心理学的整合。3V1好书推荐

它使用了一种非常现代化的诠释语法,是奠基在对心理动力活动的观察之上的一种意识流的语言,来诠释东方古往今来的佛家、道家,或东方瑜伽修行者所进入的不可思议的高层意识。3V1好书推荐

如果我们从“意识光谱”的层次来看,可以说人的发展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阶段和次第。大部分人是处在第四、五、六层,能够到第六层已经不得了了。3V1好书推荐

依照肯·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界非常重要的理论家)的解释来讲,第六层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心智阶段,就是统观逻辑的阶段。在此阶段,我们会有一种宏观的哲学思维能力。透过宏观哲学的思维,或立即见到现象的完整面相,然后就能伴随着一种非常具有精密逻辑性的语言来诠释我们看到的现象。所以,高层心智的发展代表的是一种身心统合的阶段。3V1好书推荐

《意识光谱》的作者简介

肯•威尔伯,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之一,超个人心理学大师。1949年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大学主攻医学方向,在攻读生物化学研究生时,毅然退学,成为一位自由撰稿人。并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作家,其成名之作《意识光谱》出版逾30年,时间证明它的确不愧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还包括《万法简史》《恩宠与勇气》《一味》。3V1好书推荐

《意识光谱》的内容简介

《意识光谱》一书是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闭关3个月完成的发轫之作,他将人类意识本质比喻成彩虹光谱,从阴影到自我,再上升至心智与灵魂,最终证入不二境界的灵性之圆满。3V1好书推荐

肯•威尔伯以惊人的归纳研究能力,整合了心理学、心理治疗、神秘主义与东西方各大宗教的灵修,也统合了哲学、社会学、超个人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形成意识的“大统一场理论”。开始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一次革命。3V1好书推荐

本书自1974年完成之日起,历经3年磨砺,被33家出版社拒绝发行。问世之后却震惊世人,成为继阿罗频多《神圣人性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怀海德《过程与实在》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第四本哲学著作,成为当代整合心理学与灵修的重要参考。3V1好书推荐

《意识光谱》的精彩书摘

我们看到,人类已经学会使用两种认知模式了。下面这一点极其重要,当数量庞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学家们已经完全并深入地理解了这两种认知模式时,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单靠非二元论的模式就足以给出“实相的知识”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得出了现代量子物理学家们得到的相同结论。但是大部分西方人都感觉这一结论极难理解,因为我们的文明、我们的个人身份、我们的哲学,以及我们的人生目标都彻底地扎根于二元论的认知模式,以至于一旦有人提出这种二元论模式带来的只有幻觉而没有实相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对这样的见解感到惊慌失措。而之前我们已经指出了在符号化的地图知识中固有的困难之处。它是二元论的,将宇宙万物分割为“观者”和“被观者”,因此“从一个世界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从而导致宇宙万物“与自身相悖”。而当宇宙万物变得太过抽象、太过符号化,与宇宙万物的实际形式相混淆起来时,当我们将地图与场域混淆起来,犯下了“错置具体感的谬误”时,这种认知过程就加倍腐朽了。因此我们变得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具备且只有这件工具,而在接近实相时却只能发现理论和整个世界的图景开始分崩离析,我们建立得有多快,它们也崩溃得有多快;只能发现在物理世界的根基之中并不是本以为的确定性,而是“测不准原理”;只能发现在精神世界的根基之中只有“不完备性定理”。简而言之,我们只能发现,一切“观察都会破坏实相”。这正是二元论知识的本质,而我们似乎并不是很想检查这种知识本身的完备性,只想要找出“革新的”且“巧妙的”方法,原则上通过技术的方式(因为“技”和“术”本就是“成对之术”的自然延伸),以此扩大它的用途。换句话说,我们正全力以赴地奋战着,捍卫我们幻觉的源头。正如爱丁顿宣称的那样:“……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自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而这个问题使我们深陷于二元论的知识中不可自拔。“因此,”艾伦·瓦兹(Alan Watts)说,“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自身所在位置的极端特殊性,且难以发现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宇宙范畴的单一的哲学共识。它被那些口中说着相同的见解、传授别人相同基本教义的人们所掌控着,不管他们活在今天还是活在六千年前,不管他们来自极西之地的新墨西哥州,还是来自极东之地的日本。”3V1好书推荐

多数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夸张得近乎荒唐,因为我们中大部分人在政治上都几乎无法达成共识,就更别提在“绝对实相”上达成共识了。当然,古代中国的禅佛教所具有的实相观与现代受过良好教育的生化学家的观点有着天壤之别,而反过来就必定与一个14世纪的欧洲神学家的观点有所不同吗?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问题必须从两种不同的层面加以解答,而这是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实相的模式。因此,当我们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时,会显而易见地发现通过符号化的地图知识所呈现出的世界图景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在历史长河中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人物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差异。不仅如此,我们有关实相的符号化世界图景会随着有关实相的科学、经济以及历史思维的更新与修订而继续发生变化。但是非二元论认知模式所处理的“内容”并非想法或符号,而是实相本身,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保持着一致性的实相,因此这种认知模式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宇宙范畴的单一哲学共识”,产生一种“被那些口中说着相同的见解、传授别人相同基本教义的人们所掌控着,不管他们是活在今天还是活在六千年之前”的对实相的理解。禅宗佛教徒、欧洲神学家以及现代生化学家们所体验到的实相是完全相同的一体。      3V1好书推荐

因此符号化地图知识可以产生无数张不同的世界图景,而非二元论且非符号的知识只呈现出一幅图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理解,因为这种认知模式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从而也无法用图画来展现)。举个颇为粗糙的例子吧,一个普通、常见的香蕉船,可以通过符号化地图知识以多种不同方式被描述出来。从化学上讲,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由碳、氮、氢、氧、硫、磷,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组成的合成物。从经济学上讲,它可以用市场波动支配其配料的成本这样的术语来描述。一般来讲,它就是简单地被描述成一个用香蕉、果仁、冰激凌以及巧克力酱制成的冰激凌甜点。这便是同一个香蕉船的三种不同的描述,但是我们能否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存在三种不同的香蕉船呢?当然不能,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三种不同的符号描述下是同一个香蕉船,而我们最后并不是依靠对它的描述来认知这个香蕉船,而是依靠对它的品尝,依靠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体验。与此类似,实相只有一个,普遍的传统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它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符号化地图来做出许多不同的描述。那么,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人类暂时抛弃符号化地图知识,直接感受这种潜在的实相与单一场域,从而理解了这种唯一的实相。换句话说,他们不再谈论它,而是感受它,而这种非二元论感受的内容就是被普遍称为“绝对实相”的东西。3V1好书推荐

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这一理论的最终“证据”无法通过逻辑证明得出,而只能建立在实验事实之上,而只有采取这种唤醒第二种认知模式的“实验”,我们才能在自己心中领悟这是对还是错。我们不久就会描述这种“实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只需说明第二种认知模式“貌似的确”可以揭示“实相”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而它确实是貌似正确的,因为它直接绕开了与二元论认知模式相关联的割裂性。它并不会将宇宙万物一分为二,也不会将其天衣无缝的外衣撕开,将其变得破败不堪、与自身相悖,更不会用逻辑的铁丝网来过滤它,到头来只能对最后得到的一滩浆糊困惑不解。用德日进(Teihard de chardin)的话来说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都据此看待事物,也就是说根据事物的数量,在某种给定的容量之中看待它们,仿佛我们可以掰下一块碎片,然后将这个样本与其余部分分隔开来进行研究。现在,我们该指出这种步骤只不过是一种聪明的权宜之计罢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实质的实相……宇宙万物无法将自身分隔开来,但是却以一种庞大的“原子”形式,形成了其自身的完整性……唯一真实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方法越强大越是深入剖析到物质的内部,我们就越是对其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性感到困惑不解。这个宇宙的每一种元素都是由其他一切元素编织而成的……我们不可能将这种网络切断,不可能在不将某一部分破坏的情况下将其隔离开来。我们目所能及的宇宙万物全都团结在一起,而只有一种看待它的方式才是真正可行的,那就是将它看做一个整体、一个单一的事物。而这正是非二元论认知模式的作用,它将宇宙万物“看做一个整体、单一的事物”,没有符号化地图模式中的分割与碎片化的属性。现在,非二元论模式更为准确的“属性”,我们会逐渐将它们一一指出。这显然并非是用符号化的方式可以完全描述出来的东西,否则就成了符号化的地图知识了!正如爱丁顿指出的那样,这种“亲证的知识”无法接受分类与分析,但是通过多种不同的角度,读者就很有可能在读完本书之后,对它有所“感受”。而现在我们只能说,当我们像德日进那样将它称为“整体”或者“单一的事物”时,我们所指的并非黑格尔派的哲学诡辩,通过一种超自然的加成法来达到“完整的宇宙”。在黑格尔看来,每一个分离的“东西”的实相都是作为整体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因此一样东西只有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时才拥有“真实”,因此只有通过累加各种碎片的万能加成法,我们才可能最终抵达“绝对”。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有其优点,但是说到底,“累加各种碎片”和“分割为各种碎片”一样都不过是一种“聪明的权宜之计”罢了。此外,正如我们应当尝试解释的那样,每个“分离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整体的一个方面,因为它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因此,这两种“整体”都不应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混淆起来。3V1好书推荐

我们可以着重指出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应着不同的意识阶层,从而将这一认识论的讨论转移到更为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样就能将意识光谱中各个带区分开来并易于认识。不仅如此,我们的个人身份也与我们所处的意识阶层紧密相联。从而,我们认知模式的转换也会导致我们根本认同感的转换。因此,将认知的主观意识与被认知的客观事物相分离,然后又用某种合适的表象或名称来表示被认知的客观事物时,我们只用到符号化、二元论认识模式,因此,我们也就同样会感觉我们自己从本质上是与世界万物相区别、相分离的,感觉到一种用自我角色和自我形象所表示的身份,这也就是说,对我们自身而言,我们以二元论的方式对自己所形成的符号化形象成为了客观事物。但是,非二元论知识并不会这样进行分隔,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因为这是非二元认知模式的本质属性,它与它所认识的事物是统一的,而这显然会给一个人的认同感带来某种转变。3V1好书推荐

但是在进一步深入探究之前,我们必须暂时停下来,澄清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我们通过隐喻的方式将非二元认知模式的“内容”称为绝对“实相”,因为它以宇宙万物的绝对形式将它展现了出来,而不是照旧将它们划分并符号化。然而,更严谨地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做“实相”的东西和另一个叫做“实相”的知识的东西,因为这是最严重的二元论。确切地说,非二元认识就是实相,它将“内容”当做了自己。如果我们之后继续谈到“实相”的非二元知识,仿佛这两者是相分离的话,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语言太过二元化了,以至于若换用其他的方式来阐述的话绝对会变得非常糟糕。但是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认识和“真实”在“原始经验”中是合而为一的。3V1好书推荐

我们从而就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既然认知的模式对应着意识的阶层,而既然“实相”是某种特殊的认识模式,那么实相就是某个意识阶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实相的“东西”就是“意识的东西”,或者并不是说“物质的客观事物”实际上是由意识组成的,或者意识是某种看似毫无差别的黏稠物所形成的模糊云层。我们在这里不得不屈服于二元论的语言,它只说明了“实相”是从非二元的意识阶层中揭示的,即我们称之为“大心境界”的东西。它被揭露出来,这是实验的事实结果;然而,被揭露出来的是什么,除非我们恢复到符号化的认知模式,否则就无法将其确切描述出来。因此我们坚信实相并非理想的,亦非物质的;并非心理的,亦非实质的;并非机械的,亦非活力的。实相是某个意识阶层,而这一阶层本身便是真实的。3V1好书推荐

当我们宣称“大心境界”,或者简单地说“大心”本身就是绝对“实相”时,这断然不是主观唯心论的哲学学说,虽然它可能从表面上看是这个意思。由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完全可以用意识的内容来解释,而主观意识(或者理想)本身便是真实的,而所有客观事物从本质上都只是附带现象罢了。言外之意,这里的一切客观事物,是不真实的,从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反正面”游戏的复杂而微妙的形式,是一种二元论问题的“越线犯规”。不仅如此,当我们说“大心”是“实相”时,这并非是什么逻辑的结论,而是某种感受。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实相”是我们在非二元且非符号的“大心境界”中理解和感受了“什么”。虽然某种哲学通常都会将自己牢牢依附在某种基本的体验上,但是这种体验本身根本就与哲学无关,倒不如说它是所有哲学的暂停。它并非众多看法中的一种,而是根本没有任何观点。它在印度教中被称为“无相三昧”(nirvikalpa samadhi),即“无意向的意识”,而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离念心体”(hzin dan bral pahisems),即“从一切思维观念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而在禅佛教中则被称为“无念”,即处于“没有想法”之状态的“大心”。否定实相的二元论思维就必然要否定其本身。3V1好书推荐

因此当我们宣称“实相”是一个意识阶层,或者“实相”是“纯精神”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恰恰正是这样一种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宇宙万物并没有被分裂为一种观察的状态和另一种被观察的状态。因为如果这样分隔的话,就会导致宇宙万物与自身相悖,而“实相”只能出现在这种分裂发生之前的状态中。说清楚些就是,我们把这种非二元的意识称为“纯精神”,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本身就是“真实”的。3V1好书推荐

我们提过,一个人认知模式的转变对应于他意识阶层的转变,而这反过来就对应于一个人认同感的转变。我们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这些对应关系,但是现在我们至少应简略提及最后一个因素,也就是一个人认同感的转变。二元论认知模式将一个人的身份限定为认知者,而其余的一切都是被认知之物,似乎本质上就是相分离、相区别的。然而,经过非二元论认知模式的转变,认知者就感觉自己与所认知的一切融为一体了,这样一来这个人的身份认同也从独立的个体转变为了整体,我们再重申一遍,认知“实相”就是与“实相”一致,并视其为一体。用薛定谔的话说就是:从通常的推理(也就是第一种模式,或者二元论的模式)来讲,这非常不可思议,但是你,以及就这点而论的一切意识的存在,全都属于一个整体。所以你的人生不仅仅是完整存在中的一部分,而是整体……因此你可以让自己五体投地,伸展四肢拥抱大地母亲,并坚信你与她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你就像她一样无比坚定、毅然立足于世界之中,实际上甚至要比她坚定、稳固一千倍。她毫无疑问将在未来将你吞噬,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她也将重新带给你新的奋斗与苦痛,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在“某一天”。3V1好书推荐

现在、今天、每一天,她都会带给你这些奋斗与苦难,不止一次,而是千千万万次,正如她每天都会将你吞噬一千次一般。这并不是来自于混乱的“神秘主义”,而是来自于形成了量子力学的思想!3V1好书推荐

正如我们所描述的那样,这种“纯精神”的体验通过非二元认知模式“到达”“绝对实相”“中”的体验。而为了论证这种体验的普遍存在,我们现在要计划进行一次非常简短但却多少具有广泛性的调查,这项调查所针对的是那些赞同这种体验的主要的传统理论。为了进行这样的调查,我们就必须首先解释一下我们将利用的交流工具,而这就立刻出现了问题。人们通常将言辞或者语言的交流理解为信息的转换,或者通过图像、符号或思想加以限制,但是“实相”并非一幅图像,也并非一张地图,而是场域,即便我们在本卷书中收录了一张地图,然而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将这片场域的本身收录到书中。“实相”是无法用言辞来交流的。因此道家坚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文字本身就是实相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试图用文字来完全且完整地描述实相,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时描述出我们所使用的文字,这样的话我们又得描述我们用于描述文字的文字……而实相就在这无尽的循环中失落了。正如某个哲学家所言:“从最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根本无法思考人生和实相,因为这必将涉及对于思考的思考、对于思考的思考的思考,并如此无尽地循环下去。”这样做其实只是将宇宙万物分割为观者与被观者、描述者与被描述者,从而将其割裂,使其与自身相悖的无意义尝试而已。语言的交流从最为宽泛的角度来看只是文字模式的传播罢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实相在幻觉镜子中的倒影”罢了。3V1好书推荐

《意识光谱》书籍的目录

目录3V1好书推荐

第一部分 上溯空性3V1好书推荐

第1章 序章3V1好书推荐

第2章 认知的两种模式3V1好书推荐

第3章 实相就是意识3V1好书推荐

第4章 时间与永恒,空间与无垠3V1好书推荐

第5章 光谱的演化3V1好书推荐

第6章 传承3V1好书推荐

第二部分 下及万有3V1好书推荐

第7章 整合阴影3V1好书推荐

第8章 伟大的过滤器3V1好书推荐

第9章 人马座3V1好书推荐

第10章 无人之地3V1好书推荐

第11章 万事俱足3V1好书推荐

www.2tuijian.com《意识光谱》肯•威尔伯书籍推荐

好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