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子思

中庸推荐理由在线听
推荐《中庸》的理由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庸》的作者简介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孟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中庸》的内容简介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并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感情充沛地赞美“圣人之道”。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为习见的成语,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庸》历代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宋程颢的《中庸义》、程颐的《中庸解义》、朱熹的《中庸章句》,清李塨的《中庸传注》、戴震的《中庸补注》等,近代康有为的《中庸注》、马其昶的《中庸谊诂》、胡怀琛的《中庸浅说》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中庸》的目录
《中庸》全文翻译目录:
1.《中庸》简介
2.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3.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4.圣人的伟大之处
5.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6.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7.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8.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9.君子之道费而隐
10.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11.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
12.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13.什么是真正的强
14.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15.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16.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17.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18.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19.聪明反被聪明误
20.至诚可参天地
21.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22.诚则明,明则诚
23.谁能食而知其味
24.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25.最高的道德标准
26.天生我材必有用
27.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8.无所不在的道
29.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www.2tuijian.com《中庸》子思